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35章 从容镇定

“阿弥陀佛。”

“这三起案子好像都和智觉寺的僧人有关联,我们想请教一下一清住持。”

“请教不敢当,不知道贫僧能为同志们做些什么?”

“我们接触过很多凶杀案,但这种杀人于无形的手法,闻所未闻,一清住持以前有没有听说过呢?”

“贫僧也是闻所未闻。”

这次谈话,卞一鸣没有往深处问,有的地方只是点到为止,这也是李云帆的意思,这次和一清住持正面接触,李云帆和卞一鸣有两个目的:第一,缠住一清住持,为李云帆和谭晓飞侦察一清住持的禅房和藏经楼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第二,对一清住持进行必要的试探,所以,这一次谈话也有那么一点正面交锋的意味。

卞一鸣和一清住持的谈话内容还涉及到西院和内院禅房。我们都知道,当时,卞一鸣并不知道一清住持的西院禅房有一条密道与内院禅房相连,也不知道这条密道还通向寺外一座不起眼的舍利塔。

让我们来看看卞一鸣和一清住持是怎么进行这段对话的:

“一清住持,作为智觉寺的住持,理所当然,应该住在这里,您为什么要和普通的僧人一起住在西院呢?”

“同志,你有所不知,这里是历代住持的居住之所,特别是我的师傅怀真大师,贫僧八岁进寺,在怀真大师的呵护下长大,他视我为子,贫僧视他为父,我想让这里永远保持大师在世时的样子,不希望有丝毫的改变,这样,我就可以经常到这里来缅怀他老人家了。”

现在,我们都知道一清住持说的是不是假话了。

可见,看一个人,决不能看他说什么,关键是看他做什么。

“既然是这样,您为什么要让我们住在这里呢?”

我们已经知道一清住持这样做的目的了。

且看一清住持是怎么说的。

“怀真大师是一个得道的高僧,他如果还活着的话,也会这么做的,我们这些僧人只不过是仰仗佛祖的恩德,栖息在此,佛门不分你我,这里比较清静,又远离烟火味和香客的打扰。同志们办案子,需要一个清静的地方。休息好了,才能工作好。”

一清住持说的多好,考虑的多周到啊!

卞一鸣和一清住持的谈话,还涉及到藏经楼。

“一清住持,贵寺的藏经楼是做什么用的呢?”

“里面放了一些经书,还有一些法器,大部分法器都是智觉寺历代住持用过的法器,还有一些住持的舍利。”

“舍利是什么东西?”

“是住持门坐化圆寂之后,留下来的圣物。”

“是骨灰吗?”卞一鸣故作无知。

“阿弥陀佛。”

大家注意到了吗?凡是不太好回答的问题,一清住持全用“阿弥陀佛”来应对。

很多人都听说过舍利子,但舍利子到地是怎么形成的,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还真搞不明白,不过,卞一鸣的本意并不是要弄清楚什么叫舍利子。

“我以前也听说过舍利,但并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很想看看舍利究竟是什么样的圣物。”

“既然是圣物,那就不能随便示人,实不相瞒,那些舍利,连贫僧都无缘观瞻。”

一清住持非常婉转地告诉卞一鸣,连我一清住持都不能进藏经楼,你们就更不行了。

“在藏经楼的上面,还有一个楼阁,那里面是不是放着什么宝贝呢?”

没有放重要的东西,就不会整天锁着,也不会成为寺中僧人的禁地……对寺中僧人来讲,藏经楼就是一个禁地。

“那只是一个阁楼,和一般建筑的阁楼一样,别无二致。”

一清住持没有满足卞一鸣的好奇心。

卞一鸣没有在坚持自己的想法。

“我的奶奶是一个信佛的人,我想请一串佛珠孝敬她老人家,但又不知道佛门的规矩,所以,想请教一下一清住持。”

“佛门没有那么多的规矩,只要心诚,就是与佛有缘,贫僧愿意奉送一串佛珠。以成全施主的孝心。”

“有紫檀木做的佛珠吗?我奶奶对紫檀木情有独钟,她房间里面的家具都是紫檀木做的。”

“紫檀木是名贵稀罕木材,贫僧在做监事的时候,曾经用过一串用紫檀木做成的佛珠,是经怀真大师开过光的,今天晚上,贫僧就让智能给你送过来。”

“不知道像我奶奶这样的世俗之人,用多少颗为宜。”

“一百看零八颗为宜,我那串佛珠就是一百零八颗。”

“谢谢一清住持,但我不能夺人所爱,要不这样吧!我为贵寺捐一点香火钱。”

“这……似有不妥,香火钱,我看就免了吧!”

“这也是我奶奶的心愿,她老人家经常叮嘱我,不管在哪儿,只有遇到寺院,只要见到菩萨,就要烧一炷香。我进贵寺的第一天就在菩萨面前祈祷过了,离开智觉寺的时候,我还要替我奶奶烧一炷高香。”

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面,卞一鸣和一清住持扯了不少闲话,上面的内容,地势和案子有关的内容,游离在主题之外的内容,笔者都省略了。

卞一鸣唯一的遗憾是:无法将那串佛珠从一清住持的脖子上拿下来数一数。当然,这也是李云帆遗憾的事情。佛珠是挂在一清住持的脖子上的,现在,还不是和一清住持摊牌的时候,有些地方只能点到为止。

“我们在齐烟翠家的东厢房里面找到的佛珠,是不是和一清住持脖子上的佛珠一模一样呢?”李云帆问。

“莫非说的没错,一模一样,颜色和大小,完全一样。”

“你提到佛珠的时候,一清住持的反应如何呢?”

“一清住持的心里素质非常好,他说话不紧不慢,声音不大不小,回答问题的时候不急不躁,从容镇定,他的表情和眼神也没有太大的起伏变化,所以,很难捕捉到他脸上和眼睛里面的信息,他走进禅房的时候是什么样,走出禅房的时候还是什么样。”

下面是严小格和静悟的谈话记录:

“三里寨缪志文的案子,你知道吗?”

“有所耳闻。”

“听你的口音,好像是本地人。”

“石鼓寨人。”

“就是智觉寺前面的石鼓寨吗?”

“是。”

“你父亲是?”

“田大帮。”

“你母亲叫什么名字?”

“齐烟翠。”

“你是多大年纪到智觉寺出家的呢?”

“二十一岁。”

“你为什么要到智觉寺出家?”

“一言难尽。”

“请你跟我说说。”

“阿弥陀佛。”

这大概就是僧人说话的特点,在暂时找不到合适的词的时候,就用“阿弥陀佛”来对付一下。你还不能说他答非所问,因为这句佛门真言里面似乎涵盖了所有的答应。